海西州四聚焦四强化 深入推进助企暖企春风行动 二维码
1703
来源:海西州人民政府 自全省“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启动以来,海西州切实把行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实践,作为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开展抢抓机遇促发展“1+12”行动,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年、投资项目攻坚年、产业“链长制”推进年、招商引资提效、城乡环境清洁、生活品质提升“六大行动”,打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稳定经济运行组合拳,在全州形成助企、暖企的良好氛围。 聚焦高效推进,强化组织领导。一是迅速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海西州助企暖企春风行动领导小组,下设行动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工作,统筹全州助企行动。州领导小组下设农牧业、工业、能源、建筑业、服务业5个助企纾困行动专项工作组,分别牵头负责归口领域助企政策制定、政策解读、座谈交流、业务指导、工作督导等相关工作。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海西州助企暖企春风行动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活动目标和行动范围,确立了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做好人企对接、综合施策发力、阶段任务目标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了组织领导、督促检查、舆论氛围、纪律规矩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三是做实前期,召开全州海西州“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安排部署视频会,建立海西州平台管理员名单,组建微信工作群,强化平台管理员培训,提高全州平台管理员业务水平能力。四是坚持精准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原则,认真筛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帮扶企业。在此基础上,按照不低于本级市场主体总数的5%确定其他帮扶对象,涵盖州内注册企业、大个体、工商经营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并按工业、农牧业、服务业等5个行业部门做好分类统计,汇总形成海西州重点帮扶企业名单。助企联络员按照“一企一员”、选优适配的原则,从科级干部和县级干部中精准选派,最大程度减少因专业能力相对缺乏“找不准问题”的现象发生。截至目前,全州已筛选符合要求的在库企业1612家。 聚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要素保障。一是成立州长任组长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以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全力支持企业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二是建立州级领导包联机制,确定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州法院、州检察院和格尔木市37名现任州级领导干部每人包联地区(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批发市场),并确定一个州直机关单位为牵头部门,指导行动抓落实。三是紧盯行业、企业“两大重点”,紧紧围绕“四地”建设,聚焦5大重点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持续深化政银企对接、惠企纾困工作,优化对企业、项目的协调保障服务,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确保全州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运行“四季红”,力争“全年红”。 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协调推进。一是成立州长任组长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构建完善州、县、部门间的横向协调、纵向联动一体化服务体系,努力干出项目工作“加速度”。二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地区和部门“一把手”亲自调度、重点推进、督促落实,高标准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形成“研究谋划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落地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格局。三是优化州级领导包联项目机制,做实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全力加强要素保障,深入开展项目调研工作,强化招大引强能力,着力构建项目人才开发体系,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州工作要求,坚持全州“一盘棋”思想,形成攻坚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四是深耕地区和园区主战场,扛实“一把手”招商引资责任,做到“精心、精准、精细”,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同时,把牢时间节点,排出时间表,制定任务书,明确路线图,形成更多实物量和投资增量。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水平。一是优化投资项目前期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建立“帮办代办”“局长进大厅”“局长信访接待日”三项窗口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二是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推动企业商事登记事项“一网通办”“一事通办”,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三是全面清理废除违规设定的其他形式负面清单,坚决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清单以外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四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点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制”,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积极提供“保姆式”“店小二”服务,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五是建立州、县两级跨部门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进一步健全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六是完善企业诉求反映和权益维护机制,聚焦要素供给、行政执法、政策兑现等突出问题,定期邀请企业、商(协)会、职能部门、第三方代表沟通协商解决。 |